杏彩平台app背后的巨人(5) 日本汽车配件巨头电装

  公司动态     |      2024-05-01

  杏彩平台app背后的巨人(5) 日本汽车配件巨头电装[汽车之家技术] 你能想象几乎在现在生产的每一辆汽车背后,都有来自同一个零配件供应商的支持么?你能想象产品线那么广泛、能够做到全球汽车零配件前五的供应商却没有一个令人耳熟能详的“金字招牌”么?更可恨的是,它不在汽车零配件领域专心开发,却有时间发明出让你“买买买”的剁手神器么?没错,这些事情都是同一个品牌做出来的,它就是来自日本的株式会社デンソー,英文名DENSO,而更多的人则称呼它为:电装。

  选题立意:当一辆车在镁光灯的聚焦下,绚烂、耀眼、夺目之时,你或许根本不会去想,它的体内究竟由多少个零部件所组成,而各个零部件被巧妙地、有序地编织组合在一起并协同工作,才得以构成这个凝结着人类智慧的复杂产物。正是基于这样的关系,也使得每一个零部件的品质与性能都切实影响着车辆最终的整体表现,而零部件生产企业则可谓隐匿在光环下的背后的巨人。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文章带您去了解车企背后巨大的产业链中的零部件企业,它们往往有着比主机厂还深厚的背景以及强大的研发创新和制造能力,而有些企业则将触角伸向了诸多领域,构成了一个帝国式的企业。

  在2015年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上,电装的排名高居第四位,是日本第一。而在2014年它的排名甚至达到了榜眼的位置,仅次于来自德国的巨头博世集团。可是在这些巨人中,当提到ABS、ESP的时候,你肯定会想到博世;当提到传动系统,你肯定会想到采埃孚;当提到汽车轮胎,你肯定会想到米其林。可是当提到电装的时候也许你的反应将会是脑中一片空白,完全没有印象它有什么拳头产品。没错,电装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默默无闻的公司,那么它是凭借什么走到了今天这个高位的呢?难道是因为运气?这一切,都要从1933年说起。

  如果要谈电装的历史,有一个名字是无法避免会被提到,那就是丰田汽车。时间追溯到1933年,在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之前,作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一部分的汽车分部使用的电气化零配件都采用进口零件,而买回来的电气零配件都需要经过检测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到了1937年,当丰田汽车成为日本政府批准的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时,丰田汽车的内部架构也有了雏形,在所有的分部中有一个被称为“电气部件”的部门,专门负责采购所需电气零配件及对它们的检测工作,它就是今天电装的前身。

  然而时隔不久,日本政府突然不鼓励汽车制造企业从国外进口汽车零配件,转而支持在日本国内采购,这样的决定在当时来看无法让人理解,但日后二战的爆发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由于是日本第一家被批准成立的汽车制造公司,丰田汽车肩负着每个月为国家生产150辆汽车的“特殊使命”,所以丰田汽车开始使用日本日立(Hitachi)公司生产的电气化零件代替之前采用的进口电气零配件。

  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日立公司提供的产品无法让当时还在位的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满意,为了能提供更好品质的丰田汽车,所以丰田决定放弃从日立公司采购,此时初尝零配件采购甜头的丰田仍然在寻找能提供更好产品的供应商。

  可是随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刺激了日本市场汽车和卡车的需求,此时再去慢慢寻找更好的供应商已经没有时间了。1941年,丰田喜一郎决定放弃购买,改为丰田汽车自己生产电气化零配件,而生产制造的工作则划分到之前的“电气部件”分部来负责,大量的精英人才和财力物力投入到了其中。

  随后,丰田汽车在位于爱知县的刈谷市开设了一间工厂生产起动机和线年又开设了生产散热器的工厂,这两座位于刈谷市的工厂在日后则成为了电装公司成立的基础。

  二战时期军队对车辆的需求使得丰田汽车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而电气部件分部也随之迅速的成长。然而到了1945年,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随着日本战败投降,驻日盟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决定对日本的工业进行改造,这一决定的深层含义我们如今不去猜测,但这个决定对丰田的打击却是致命的,因为麦克阿瑟将军的一纸文书就将丰田投入了巨大心血的电气部件分部剥离了出去,从此丰田只能重新走上采购电器零配件的道路。

  被丰田汽车“抛弃”后,摆在原属于电气部件分部员工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要么就下岗回家,要么就另谋出路。由于被剥离了电气部门的丰田仍然需要采购高质量的零配件,本着对丰田汽车的热爱,这些离开丰田的员工决定另起炉灶,继续为丰田提供优质的电气化配件,所以在1949年12月16日,继承了原丰田汽车电气部件分部的电装公司成立,成立之初拥有1500万日元的资产和1445名员工。

  作为一个独立公司,电装在成立后开始生产起动机、点火线圈、分电盘、稳压器、散热器、油冷却器、滤油器、喇叭、发电机、雨刮器和汽车暖风装置,而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大部分都销往了曾经的老东家丰田汽车。

  但是在成立之初,电装却经历了一次危机。1950年,为了应对经济衰退,电装公司发表声明计划裁员,但这个声明直接导致了一场为期两个月的大,直到当时的丰田总裁丰田喜一郎和公司常务副董事、执行副总裁等辞职,才得以解决。在不久之后,由于对公司的热爱,1760名员工自愿退休,以避免还处于“婴儿期”的电装公司因沉重的资金压力而倒闭,这样才使得电装公司躲过了成立之初的这场动荡。

  在上世纪50年代,新成立的电装公司通过使用标准化和质量控制这两种方法渐渐在汽车电气化部件这一领域拥有了一席之地。电装的管理层认为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获得美军的采购合同等方式,是电装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从丰田汽车继承而来的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也为电装在成立初期树立好的口碑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那个年代,汽车领域的先进技术都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手中,而电装的领导层也意识到虽然目前电装并没有很好地技术储备,但未来零配件的发展方向必然将是一场技术的。所以电装希望通过对外合作协议来改善标准化技术、获得技术知识,扩大产品线,而他们的目标,则放到了当时拥有很多先进技术的德国巨头博世集团。

  1953年,电装与德国博世签署了一份为期3年的关于生产电子零件、燃油喷射泵和火花塞的技术协议,从此,通过从博世那学到的技术知识,电装的产品线逐渐扩张为包括汽车空调、发动机调节设备和燃油喷射系统等各个领域。

  通过与博世的合作,电装看到了自身与德国巨头在各方面的差距。此时拥有资金的电装意识到公司对技术人员的缺乏,尤其是懂得先进机器操作及外语沟通能力的员工。在1954年,富有远见的电装领导层为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投入资金开设了电装技术培训学校。这是一个经过日本政府批准的内部初级专科学校,专门为电装公司培养会操作先进机器且技术娴熟的员工。这一举动也为电装培养了大量的各方面的人才,为电装公司接下来的迅猛发展快速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50年代末,电装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0亿日元,相比1950年时提高了23倍,此时的电装已经初现大企业的雏形,而持续良好的销售状况则为电装带来了充足的资金,为60年代的扩张提供了前提条件。进入60年代,电装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也首次得到了回报,在1961年,电装获得了戴明质量控制奖,这是世界质量方面的三大奖项之一,也是日本国内质量管理领域的最高奖。

  1966年,对于电装公司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销售额的持续增长令电装有了进军海外的勇气,而由于对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市场供给链的兴趣和越来越多的日本产汽车出口到美国,电装迈出了在海外的第一步,在芝加哥和洛杉矶分别成立了分支机构,这也是电装在日本以外的第一个分部。与此同时,联络办公室也在纽约和蒙特利尔投入使用,电装开始布局北美市场。

  所以在60年代中期,电装开始丰富自己在汽车自动化方面的产品线,包括电动座椅和电动车窗的电机、自动车门锁和机械巡航控制系统都相继出现在了电装的产品目录中,从这些产品的诞生可以看出电装在研发方面的改变,逐渐开始在汽车舒适性配件上有了成果。

  电装产品数量和销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60年代中后期,直接使得电装在60年代的十年间销售额增长的速度达到了8倍,年销售额达到了900亿日元。

  1971年,电装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子公司,电装洛杉矶公司,组装和销售空调,以及进口和销售重新组装的电子汽车配件和火花塞。从1972年开始,电装陆续在澳大利亚和亚洲国家开设子公司,作为对日本国内越来越严厉的法规的回应。

  随着电装与美国汽车制造商的业务迅速增长,电装在北美也开设了更多的进口和销售子公司。1972年,电装加拿大公司在多伦多成立,3年后,电装销售公司在底特律成立。1973年,电装第一个欧洲子公司,在阿姆斯特丹成立,负责进口和销售空调及空调压缩机。

  时间刚迈入70年代,美国国会突然通过了当时最严苛的环保法案“马斯基法案”,这一法案对当时的美国三大车企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国肌肉车文化戛然而止,而整个美国汽车行业也都在为追求符合马斯基法案的排放水平而努力。随后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这些连续的事件使得电装意识到燃油经济性在未来汽车领域的重要性。因此,电装重新将研发的重点放在了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上,以满足即将到来的严苛排放水平,最终开发并生产了发动机ECU(控制系统)。

  70年代的石油危机让善于制造小排量发动机的日本车企在美国迅速站稳了脚跟,也让电装成为了赢家,新产品的开发与投产除了为电装公司带来了声誉上的提高外,也为公司的销售额带来了增长。与此同时电装公司推出的产品也帮助体型更小、更节约燃油且更便宜的车型发展,这样也从另一方面提升了市场对电装公司的零部件需求。

  1970年,电装与丰田共同推出一个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而更多的电子控制系统也相继推出:包括点火提前系统、爆震控制系统和怠速控制系统等。杏彩官网以集成电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新的点火器、调节阀和速度传感器。

  截止70年代末,电装公司有近8.4%的净销售额来自海外市场,七十年代的销售额相比六十年代提高了500%,超过了5000亿日元。在汽车空调和加热领域,电装的产品带来了最大的销售盈利,接下来则是电子零部件的销售。

  70、80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也帮助电装的销售额持续上升,虽然在80年代中期由于日元汇率的走高导致收入下滑,但70年代积累的各种技术和资金,还是让电装在这个十年中仍旧能够保持产品的多元化和海外不断扩张的脚步。

  进入马来西亚的电装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相比美国等市场马来西亚更靠近赤道,对于游客来说这里可能充斥着酒精和荷尔蒙,但对于电装来说,马来西亚的高温高湿环境会对电气设备的稳定性和寿命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长时间高负荷的制冷也有可能使空调系统的工作产生问题,这些都是电装需要面对并及时解决的问题。

  在80年代前几年,电装公司的新产品聚焦于强调舒适、安全和提高驾驶能力的汽车组件,舒适相关的组件包括膝部保暖设备、座椅加热和灭蚊器。扩大的电子技术产生了电子控制柴油喷射系统、电子悬架控制系统和牵引力控制系统。

  在不断扩张的同时,电装的销售额也在稳步的增长,1985年,电装的销售额和利润均取得了连续五年的增加,分别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的9540亿日元和428亿日元。到了1987年,净销售额首次超过了1万亿日元,但由于日元的迅速升值导致了净利润的下降,净收益则在1987年达到了114亿日元。

  随着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的逐渐提高,电装在汽车零配件市场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逐渐在这一市场有了自己的影响力。渐渐的电装也与和自己同级别的世界知名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开始了合作,携手加速占有市场。

  在经历了1986和1987年的利润下降后,电装在80年代末期迎来了利润的反弹,在1989年达到了483亿日元,净销售额达到了1.3万亿日元。在汽车空调上的销售额持续攀升,占到了整个电装公司收益的约36%,紧接着则是汽车电气设备的收益,占到了约20%。

  然而90年代的经济衰退导致了日本车企减少了不顾成本的研发,间接造成了电装销售额的减少,与此同时,经济衰退也导致汽车厂商对电装施加更多压力,迫使电装降低其产品的售价。再加上日元汇率的持续波动,最终造成了电装公司连续三年的利润下滑。杏彩平台app营业额的起起落落让信心逐渐膨胀的电装管理层意识到了公司在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选择,是继续在高精尖科技的产品上持续发力,还是做可靠而亲民的产品呢?

  在1997年,电装在北美的销售额达到了27亿美元,然而,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只占到了销售额的一小部分。与此同时,通用汽车的零部件部门和福特汽车也在寻找机会提高他们与日本汽车制造商的业务量,电装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在90年代末期,电装已经清晰地规划好发展方向,并逐渐布局未来。对一些同类型公司的收购和砍去亏损或不太盈利的公司,都是电装对未来进行的投资。2001年5月,电装宣布停止从1992年开始的生产手机的业务并在同年,宣布合并旗下的条形码扫描仪和工厂自动化业务,并拆分为Denso Wave公司。

  经过了80年代的扩张和90年代的疯狂,电装已经成为了汽车零配件巨头之一,但电装对自己的优势有着清晰地认识,没有一味地发展高精尖技术产品,而是大力发展更“平民化”的产品,使自己与零配件市场的霸主博世产生定位上的些许差异。

  在电装公司成立之前,作为丰田汽车的一个部门,可以说整个部门所有的业务均围绕着丰田汽车来展开。当1949年电装公司独立之后,这一事实仍未改变,公司初始阶段的业务也都是为丰田汽车提供产品。可是随着电装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仅仅为丰田汽车提供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公司的发展,慢慢的电装开始为其他企业提供产品。

  而到了90年代,与丰田的合作就不仅仅只是出于血脉的关系,更多的则是电装自己的选择。因为在日本的三大车企中,本田处于技术的巅峰,技术研发全部自给自足,而日产汽车则还在位存活下来和奔波,根本无力与电装展开新的研发合作。只有丰田,怀着成为世界第一的梦想,才使得电装仍将一大部分的研发的重心放在它的身上。

  所以从电装的发展趋势看,虽然丰田汽车仍然是电装的第一大客户,但在电装总销售额的占有率上则在逐渐的减少,说明电装正逐步降低对丰田汽车的依赖。而进入了21世纪后,电装与其他品牌开发新产品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例如为创驰蓝天汽油发动机所研发的电机控制VVT系统,就具有结构更简单、响应更快的优势。虽然从销售额上看,电装正在降低对丰田的依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家公司仍旧是亲密的合作伙伴,这个角度便是公司股份的持有。

  目前,丰田汽车持有电装公司股份的24.77%,是电装的第一大股东,丰田工业则持有8.72%,为第二大股东。而目前丰田工业持有丰田汽车6.73%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电装则持有丰田汽车2.59%的股份,为第三大股东,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个很专业的名词叫做交叉持股。

  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企业把交叉持股作为跟银行保持密切关系以获取资本的一种手段,使得交叉持股在日本企业间渐渐地流行起来。到了60年代末期,美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一些优势领域的企业进行恶意的收购,使得交叉持股又成为一种防止被收购的策略而在日本受到了广泛的使用。例如在汽车行业,丰田就是第一家运用交叉持股策略来防止被外国企业恶意收购的公司,之后,日产、五十铃、日野、大发等汽车公司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所以不管是从销售额上还是从股权归属上来说,丰田与电装都是一对“好基友”,而随着丰田汽车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电装也有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势,得以顺利的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巨头之一。

  相比博世在中国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电装与中国的关系仅仅只有二十几年。1994年,位于烟台的首钢电装有限公司成立,这是电装公司首次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

  可是在有了6家公司后,电装突然停止了在中国市场扩大的脚步,直到五年后的2012年,电装在上海成立了电装(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在三年内连续成立了14家公司,突然发力中国市场。截止到2016年,电装在中国共有28家公司,平均不到一年时间就会成立一家公司,足见电装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中国市场除了幅员辽阔之外,更特别之处在于,中国的汽车市场还处在成长期,所以在这里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也许又会复制当年在日本的辉煌。

  今天的电装已远远不是创立之初只能为丰田汽车提供一部分电气零配件的供应商,当你翻开电装现在的产品目录时,琳琅满目的产品中甚至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商品。今天的电装仍然秉承着在成立时电装人的执念,那就是为这个世界提供各种评价且耐用的高质量商品。

  可以说,电装公司的产品遍布了汽车、工业、建筑、农业、能源等各个领域,也许在我们生活中不经意的一瞥,就能发现电装公司的产品在为改善我们的生活提供着帮助。

  回顾电装公司的发展史,你会发现与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博世集团不同,在电装的历史中我们无法看到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找到不到具有英雄色彩的领导,但电装公司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稳稳地迈向了成功。有人说电装的成功离不开丰田,这话没有问题,但从逐渐降低的对丰田销售额比例来看,电装的成功不是简单地“大树底下好乘凉”,而是有着一个“明明可以靠关系,却非要靠实力”的故事。也许那一千七百多名在1950年自愿退休的电装员工在如今不经意的看到那行红色的商标时,会为自己当年的决定感到自豪,这家经历了60年代的扩张、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的迅猛发展和90年代经济危机的公司已经成为了当年丰田喜一郎口中那个令人骄傲的公司。也许通过电装的成功之路,我们自己的中国品牌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成功的道路很多,并不是只有轰轰烈烈才能最终抵达成功的“罗马城”。(文/图 汽车之家 苗帅)